close

  廣州民俗專家、廣州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潘劍明
  80後導演、《潮爆粵語》節目編劇兼主演 鄭琨
  羊城晚報:您認同傳統花市的味道在變嗎?為什麼?
  鄭琨:這是肯定的。以前花市就是賣花,現在加入了很多新內容,賣花的功能正在弱化,很多人都是抱著趁墟的心態去“行花街”,而且看多買少。這跟市民觀念有很大關係,“行花街”是年俗,走一走,轉轉運就可以了,老百姓要為家裡添置年花,年前半個月左右就在芳村或住所附近買了。“行花街”最多就是現場買點“好意頭”的東西,例如風車、五代同堂、桃花等。
  潘劍明:其實花市還是以賣花為主,哪怕是天河花市引入了全國民間工藝品展銷的元素,但並沒有削減花市檔位數量,而且各中心花市工藝品檔位數量也沒有超過五成。所以,“行花街”年味仍有,而且多了一些新玩意,是增加了市民游客的享受,即使與以前不同了,也是一種進步。
  羊城晚報:有人說,現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平靚正的年花,中心花市是否還有賣花的必要?
  潘劍明:肯定有必要。雖然花市裡的年花普遍比街邊、市場貴,但鮮花品種多,質量好,你說買菊花可能就沒有差別,但買大的蘭花類、新品類就要到花市了。再說了,現在“野雞”花市也不一定就便宜,花街聚滿一條街都賣年桔、年花,有競爭,因而價格不一定高。只是大家習慣性地認為街邊檔更便宜。
  鄭琨:中心花市是肯定要保留的。這是廣州傳統習俗,不管它的味道怎麼變,都是老廣過年必不可少的節目。當然,因應市場變化,政府也應該出台一些針對性政策措施保護花市裡的花農或銷售商,例如,大家在花市買年花的熱情不高,成交量少了,那年花的檔位費能不能便宜一點呢?
  羊城晚報:那廣州“行花街”是否會變成“逛廟會”的形式?
  鄭琨:很有可能,“行花街”只是一個傳統稱謂,但內容已經不僅限於買賣年花了。
  潘劍明:加入更多內容,讓市民在春節假期感受更多中國傳統文化也沒什麼不好。傳統的傳承是可以打包整合的,這可以讓文化得到更大程度地發揚。繁榮廣州,做成“逛廟會”也未嘗不可。
  (原標題:對話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apopvmuntwt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